故事要從一次旅行開始講起,這個旅行者不是我,是我的老鄉(xiāng),我確信這個人大家都認(rèn)識,我一說名字就知道:他姓孔,名丘,字仲尼。就是孔子了。好了,有聽眾已經(jīng)猜到了,我要講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。
這場旅行發(fā)生在距今2500多年前,是年,孔子55歲,年逾半百,莫說孔子是生活在諸侯爭霸,戰(zhàn)亂頻仍,世人普遍短命的春秋時代,就算當(dāng)下太平盛世,以孔子55歲的年紀(jì),也已然是名副其實(shí)的中年人了。況且,孔子此時代理魯國宰相,事業(yè)有成,又妻賢子孝,門下弟子眾多;放下一切,于孔子而言,無論身體還是心理,都在經(jīng)受莫大的考驗(yàn)。
自青年出仕為官,孔子從一名管理倉庫的小吏,憑借自身超凡的能力和學(xué)識,不斷提拔,直至55歲官至宰相,這一路的艱辛、不易,只有孔子一個人清楚。毋庸置疑,孔子是一名合格、稱職的好官;期間,因其政績突出,升遷過快,不符合當(dāng)時官員的晉升標(biāo)準(zhǔn),所以,孔子的宰相之職雖有宰相之權(quán),卻無宰相之名,只可委屈做了個代理宰相。即便如此,孔子執(zhí)政期間,內(nèi)懲國賊奸佞,外爭國家主權(quán),僅三個月,就使魯國內(nèi)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大有起色,國家實(shí)力增強(qiáng),百姓安居樂業(yè),社會秩序井然,史稱“路不拾遺,夜不閉戶”。
可孔子這個為國為民的好官,卻不是一名成功的政客??鬃与m有治世之才,卻不懂得權(quán)術(shù)。一顆“仁政治國”之心,不斷遭受來自政敵的排擠、同僚的打壓。直到鄰國齊人因畏懼孔子的執(zhí)政能力,祭出大招,送來120匹良馬和80名樂女,故意使魯國國君沉迷??鬃涌诳嘞鄤瘢K是扶不起這個魯國的阿斗;齊人的陰謀得逞了,自己的國君三日不理朝政,就連祭祀祖先的酒肉都沒有按例分食。孔子徹底絕望了,孔子的絕望不只是因?yàn)樽约旱娜瓙蹏?、報國之心,在國君的眼里竟不如那區(qū)區(qū)百匹良駒和歡愉逗樂的歌妓;更是因?yàn)樽约盒闹小翱思簭?fù)禮、以禮治國“的執(zhí)政理念,被無情的怠慢、輕視,已至踐踏!
孔子去意已決,可茫茫九州大地,欲歸何處?孔子陷入沉思,他想起了很久之前,與自己的老師-老子的一段往事。
老子博學(xué)多才,又在京都做官,是當(dāng)朝的學(xué)術(shù)權(quán)威。老子的學(xué)問,孔子是仰慕已久的??勺约荷碓隰攪献訁s在周都洛邑。今人難以想象,山東去河南,區(qū)區(qū)500公里而已,借助現(xiàn)代化交通工具,分分鐘可到。可在當(dāng)時,非借國家之力而不可為之??鬃咏璧茏幽蠈m敬叔之口,奏明國君:“周之守藏室史老聃,博古通今,知禮樂之源,明道德之要。吾欲去周求教”。魯君準(zhǔn)行,并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隨往。千里迢迢,方見老子。在周都,老子引孔子拜會萇弘,萇弘善樂,授孔子以樂律、樂理。又請孔子觀祭神之典,考宣教之地,察廟會禮儀;孔子大為驚嘆:這不就自己心中向往的禮樂文明么。
逗留期間,孔子佇立黃河岸邊,良久,嘆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。黃河之水奔騰不息,人之年華流逝不止,河水不知何處去,人生不知何處歸?
老子聽聞,施道于孔子:人生天地之間,乃與天地一體也。天地,自然之物也;人生,亦自然之物;人有幼、少、壯、老之變化,猶如天地有春、夏、秋、冬之交替,有何悲乎?生于自然,死于自然。任其自然,則本性不亂;不任自然,奔忙于仁義之間,則本性羈絆。功名存于心,則焦慮之情生;利欲留于心,則煩惱之情增。
孔子解釋道:吾乃憂大道不行,仁義不施,戰(zhàn)亂不止,國亂不治也,故有人生短暫,不能有功于世、不能有為于民之感嘆矣。
老子道:天地?zé)o人推而自行,日月無人燃而自明,星辰無人列而自序,禽獸無人造而自生,此乃自然為之也,何勞人為乎?人之所以生、所以無、所以榮、所以辱,皆有自然之理、自然之道也。順自然之理而趨,遵自然之道而行,國則自治,人則自正。
孔子聽出了老師“無為而治”的思想,與自己積極出仕,建功立業(yè)的主張背道而馳,遂默然。
稍許,老子手指浩浩黃河,對孔子言: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此乃謙下之德也;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則能為百谷王。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堅強(qiáng)者莫之能勝,此乃柔德也;故柔之勝剛,弱之勝強(qiáng)。因其無有,故能入于無間,可知不言之教、無為之益也。
彼時的孔子想不通,為什么老師居于禮樂之都,卻主張“無為”治國,為什么老師會對一條河流仰之彌高、鉆之彌堅。百思不得,只好作揖道別。歸國途中,一件更令孔子始料未及的事情發(fā)生了:老子辭官,駕青牛西去,過函谷關(guān)時受總兵尹喜之邀,作《道經(jīng)》一篇,《德經(jīng)》一篇,洋洋灑灑五千文,上下合稱《道德經(jīng)》;從此,不知所終。
孔子從回憶中走出,老師的教誨還歷歷在目,當(dāng)年的疑問也還縈繞耳際,可眼下的煩擾,讓孔子無暇顧及這些,孔子又念起當(dāng)年在河邊的感慨:河水不知何處去,人生不知何處歸。忽又聯(lián)想到老師辭官西行的壯舉,孔子似乎明白了:也許答案就在路上。
打定主意,孔子辭職了!對!去旅行!追隨恩師,一路向西!用當(dāng)今一句時髦的話講,心靈和行動必須有一個在路上。
公元496年,孔子出發(fā)了,路漫漫其修遠(yuǎn)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。這一走,孔子走了14年。14年間,孔子從未放棄自己渴求建功立業(yè)的政治抱負(fù),每到一國,孔子就面見君王宣講自己“仁政”、“禮樂”的治國方針,可天下紛爭,各路諸侯想要的是如何快速稱王稱霸的計策,而不是孔子心中的“仁義”。每每碰壁又每每反思,從55歲走到68歲,孔子發(fā)覺自己心中那份執(zhí)念仿佛在逐漸消融,每走一步就越能理解老師當(dāng)年的良苦用心。
直到有一天,孔子又來到黃河邊,這段黃河似一道天塹將大地分隔,遙望對岸,那里就是周王朝的龍興之地,當(dāng)年周文王治理西岐,深得民心。在孔子的印象里,那里秩序井然,以法垂范,人們目光天真,言辭祥和,社區(qū)街道像孩子們用彩筆畫出來的那么可愛。那是孔子理想的國度,夢想就在眼前,可此時的孔子卻出奇的淡定,看那黃河水,濁浪翻滾,其勢如萬馬奔騰,其聲如呼嘯雷鳴,孔子忽然明白了,他真的明白了!孔子雙手捧出老師的遺著,向西行禮,不禁老淚縱橫。孔子起身,感言道:水洋洋乎,丘之不濟(jì),命也夫?
是的,是命,不是認(rèn)命,是天命!孔子五十而知天命,疑惑解開了!自己的仁政沒有錯,老師的無為更不是消極避世。無為是一種力量,這種力量內(nèi)化成品格,貫通于心,無為即是有為!
孔子重又回到故國,14年前的那片傷心地,如今看來又是生機(jī)勃勃??鬃油V怪苯拥恼位顒樱硇耐度氲浇逃聵I(yè),廣收弟子,因材施教,同時整理文化典籍,編修六藝;孔子終生述而不著,卻自成一家。儒家文化貫穿中華文明始終,古往今來,但凡大一統(tǒng)王朝,無不用儒術(shù)治國,時至今日,仍歷久彌新。
孔子雖師從道家老子,卻又獨(dú)樹一幟??鬃訌奈捶艞夁^自己的“仁愛”,融匯道家精髓,化無為為有為,從而流芳百世。孔子是智慧的,2500年前的那場旅行更是一場修行??鬃佑靡淮温眯型瓿梢淮稳A麗的轉(zhuǎn)身,那么,你的旅行呢?